您当前的位置:科技时空网业界正文

为什么那么多App都想借钱给你

2021-05-18 12:24:40  阅读:85618 来源:证券时报网

  原标题:为什么那么多App都想借钱给你?

  [市场敏感]

  快速放款的背后,还存在对个人信息的大量超出必要幅度的索取。

  魏敏

  手机打开,满屏的各种热门App,都有一个人所共知的共同点:急着想借你钱(个人贷款)。从外卖到出行,从短视频到音乐播放,平台功能各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都欢迎你贷款。

  和传统贷款渠道相比,这类基于App的贷款往往宣称“门槛低、审核简单、放款快”,“仅凭一张身份证即可”,“放款快,3分钟到账”,对喜好超前消费、冲动消费的年轻用户(含在校大学生)形成了极大诱惑。

  然而,这些涉世不深的年轻客户可能不清楚,其借款的实际利率比其页面宣传的利率往往要高出数倍,年化超过20%也并不意外。因为乍看之下,这些平台宣传的贷款日利率往往很低,但是如果加上杂七杂八的“服务套餐消费”,包括但不限于担保费、网贷信息技术服务费、信息咨询服务费等,再考虑到还款方式一般都是等额本息,根据利息和期数来还款,说高利贷也并不为过。

  当然,从专业角度来看,这种纯信用网络借贷,也必须要有高利率来匹配他的或有坏账成本。但关键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大部分年轻客户对贷款细节的知情权被有意忽视。这些深得年轻人信任的网络平台(否则不可能在用户手机页面App占据一席之地),却利用这种信任,将贷款宣传“枪口”重点瞄准年轻人人群,并以“万元日利率”等噱头宣传吸引借款;贷款门槛低,无论是谁,只要成年,只要有手机号、身份证就能贷一笔钱,即便填写的信息非常随意,也可申请到不菲的贷款,这就属于对年轻人使用的套路了。很多年轻人感叹,“这借钱也太容易了,随便填一点信息就能借到钱。”年轻用户因收入无法匹配还款节奏,走上以贷养贷的道路还不是最悲催的,最悲催的是往往因此而丧失警惕,丧失对金融产品应有的敬畏,一通“瞎点”,乱认平台,不小心点到了“714高炮”(借款期限为7天或14天)或“套路贷”,轻则“社会性死亡”,重则被逼上绝路,成为社会问题的缩影,当事人很可能就此人生蹉跎乃至整个家庭万劫不复。

  此外,快速放款的背后,还存在对个人信息的大量超出必要幅度的索取。据调查,多数开通贷款服务或入口的App需要读取用户通讯录,并需要一直读取用户位置信息。类似的条款包括“平台将收集您的通讯录/和您的亲戚朋友及联系人的手机号码”,“当贷款逾期时,平台有权向合作单位,以及您的亲戚朋友、联系人披露您的违约信息(含贷款逾期信息)”。这显然称不上合理使用,更不符合必要原则。种种这些弊端,让人不禁想起P2P的前车之鉴,在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加持下,风险蔓延会呈现高隐蔽、跨地域和扩散快等特点。

  不过好在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2020年底,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强调,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不应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相关监管措施已正在酝酿或者出台当中。同时间段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则强调,主要作为资金提供方(这里主要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主要作为信息提供方(这里主要指各种“引流”平台App)与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故意向合作机构提供虚假信息,不得引导借款人过度负债或多头借贷等。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当事人自己,尤其是年轻客户,多问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多App都想借钱给你?图个啥?多想想“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古训,总归有点道理。

  (作者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师)

原标题:为什么那么多App都想借钱给你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