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科技时空网业界正文

四问UCloud上市公有云牌桌巨子群聚你的座位在哪

2019-12-26 02:26:52  阅读:526 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UCloud的风险此时放到了最大,做深巨头之间的缝隙,可能是它唯一的出路

《财经》记者 刘以秦 周源/文 谢丽容/编辑

云计算服务平台UCloud的科创板IPO申请终于通过了。

2019年12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称,按法定程序,同意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UCloud)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也是目前科创板第一家云计算公司。在公有云领域,2012年成立的UCloud素来被认为是独立于巨头之外的“创业派”代表。公有云前景巨大,但行业门槛高,投入巨大,堪称吞金兽,近两年来,随着阿里、腾讯、华为、百度等陆续重兵布局该领域,公有云被认为是“巨头的牌桌游戏”。

从游戏行业切入公有云,UCloud成立至今共获得6轮融资,是一家中立第三方的云服务平台,也是在云计算领域被巨头围攻之下的唯一一家没有站队的创业公司。创业派公有云公司近些年来独立发展成巨头的前景不被看好,另一家明星云服务创业公司七牛云在2017年6月接受了阿里巴巴的投资。

UCloud IPO进展可谓一波三折。科创板采取的是注册制,公司申请上市的周期大大缩短,首批上市的25家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上市所用的时间是最短的,仅仅用时98天,另外还有3家公司完成上市所用的时间低于100天,分别是杭可科技、西部超导和嘉元科技。

UCloud上市经历了一波三折,在今年4月首次申请登陆科创板,7月,由于财报有效期已过,上市进程终止,并接受了4轮问询,整个上市周期经历了近8个月。不仅如此,招股书中用相当大的笔墨强调了UCloud面临的风险与困境。

对于UCloud来说,成功上市只是第一步,结合中国公有云市场的发展态势,UCloud此时上市,挑战诸多,变数不少。

一问:为何需要在此时上市?

UCloud的上市计划由来已久,科创板出台之前,就慢慢的开始为上市准备,由于UCloud的主营业务是公有云,涉及数据安全,很难在境外上市,一开始UCloud瞄准的是A股,因此公司在利润上做足了功夫,招股书显示,2018年,UCloud营收11.8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7714万元,净利润相比2017年增长约30%。

科创板的出台给了UCloud更好的选择,对盈利数据没有硬性要求,并且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特殊表决权,也就是AB股的方式,创始人尽管持股比例不高,也能够最终靠特别表决权拥有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UCloud符合其中“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收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的标准。

UCloud急于上市,最大因素是一级市场此时已经很难为其输血。2017年,UCloud董事长兼CEO季昕华接受《财经》记者正常采访时就提到,2017年3月完成的D轮融资,花费了他们一整年的时间。原因是需要拆分VIE架构,变成纯内资公司,但有能力投资大体量2B公司的人民币基金并不多。两年后的今天,这样的一种情况更甚。

随着UCloud继续成长,在一级市场募资的可能性也慢慢变得低,不仅如此,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UCloud净利润为778.4万元,相比2018年上半年,下滑幅度高达84.31%。

云计算业务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不仅如此,云服务的客户是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一家大数据公司的创始人告诉《财经》记者,他们使用阿里和腾讯的云服务,UCloud即使有价格优势,但“知名度不高,有一定的担心。”

季昕华多次对外表示,UCloud期望通过上市,来补足资金和品牌方面的短板。

一位长期关注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资人告诉《财经》记者,科创板是UCloud一次机遇,必须抓住。目前申请科创板上市的公司里,UCloud是唯一一家云计算公司,“云计算是国家重点发展趋势,UCloud兼具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与稀缺性,很适合科创板。”

不过,该投资人也表示,成功登陆科创板,并不代表UCloud没有后顾之忧。招股书中提到UCloud的最大风险是:利润下滑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甚至会出现亏损。

二问:为什么利润大幅度下滑?

招股书显示,2019年上半年,UCloud利润虽然大幅度下滑,但营收6.9亿元,相比2018年有所增长。

招股书详细阐述了UCloud目前的利润问题,根本原因包括,主要产品持续降价;固定资产持续不断的增加;下游互联网行业增速放缓;以及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UCloud市场地位下降。

招股书就这几个因素也进行了具体分析。主要产品降价是由于头部厂商的激烈竞争引发的价格战,其中收入占比38%的云主机,降价幅度约为7%。

不过从降价幅度来看,并不能完全解释目前利润下滑情况。

在云服务领域,大客户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客户和中小型客户,分别贡献了43.8%收入,但规模以上用户数量为2944,中小型客户数量为8826。

2019年上半年,有赞是UCloud第四大客户,贡献了1648万收入,占营收比2.36%。一位有赞员工告诉《财经》记者,今年,由于接受了腾讯的投资,有赞已经替换成腾讯云。

招股书也也显示,相比2018年,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客户数量减少了446名,降幅13%,中小型客户减少了714名,降幅7.5%。

一位UCloud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头部云厂商势头非常猛,UCloud流失了不少大客户,不过他同时提到,公司的业务还是在保持上升趋势,目前UCloud正在交付来自中国移动的一笔800万订单,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来自中国移动的订单金额为170万,中国移动也是UCloud投资方,2018年6月,UCloud获得中移资本的E轮融资,中国移动目前持股比例5%。

造成净利润下滑的另一个原因是成本和支出在上升,招股书中提到,2018年下半对服务器资源进行较大批量的采购和部署,并配套采购数据中心资源,导致2019年上半年的经营设备折旧和数据中心费用占比大幅上升,使得净利润同比下降。

此外,UCloud主要的客户来自消费互联网领域,招股书中提到,今年上半年由于下游消费互联网行业增速放缓,导致产品销售增速放缓,服务器资源短期出现了利用率不足,经营效率呈下降趋势,云主机的经营效率从2018年的92.9%下降至76.76%,数据库的经营效率从125%下降至110%。

三问:新媒体与教育行业是不是UCloud的出路?

为了解决现有的主赛道增速放缓的问题,UCloud在积极布局新领域。

UCloud招股书显示,此次IPO预计募集资金48亿元,大多数都用在“多媒体云平台项目”、“网络环境下应用数据安全流通平台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服务平台项目”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优刻得数据中心项目”。

其中,数据中心拟投入募集资金26亿元,多媒体云平台项目拟投入10.4亿元。搭建多媒体平台是为了发力新媒体行业与教育行业。

招股书中强调,移动音视频服务成为网络新媒体产业新增长点,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6.09亿,手机视频用户5.78亿,短视频用户5.94亿,直播用户4.25亿,音频用户3亿。另外,教育行业也在蓬勃发展,尤其是教育信息化,预计202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

从数据来看,这两大行业都有不小的潜力。新媒体行业用户数量大,产生海量数据,对云服务有硬性需求。教育行业大而分散,很难被巨头一口吃掉,且正处于信息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也能为云服务厂商提供养料。

但问题也同样存在,阿里云、腾讯云与华为云的重点覆盖领域中,也都包含了新媒体和教育,正面竞争不可避免。

前述投资人分析认为,以视频、直播为主的新媒体行业,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结束,企业头部效应明显,巨头们早已开始涉足。“教育或许是一个新机会,教育行业由于模式重,非常分散,如果能打通政府关系,也许会是一个机会。”

四问:巨头牌局上,UCloud还有机会吗?

公有云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这块大蛋糕已经吸引了所有科技巨头的目光,在中国,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都将发展重心放在了以云服务为基础的2B业务上。国际数据公司 (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9上半年)跟踪》。报告数据显示2019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54.2亿美元,其中IaaS市场增速稳健,同比增长72.2%,PaaS市场增速有所回落,同比增长92.6%。

报告数据显示,从 IaaS 和 PaaS 整体市场占有率来看,排在前几位的分别为阿里云 、腾讯、中国电信、AWS、华为。UCloud并未单独统计市场占有率。

UCloud招股书中也提到,中国云计算市场中,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及AWS等头部企业已占据大部分市场占有率,这些行业巨头背靠集团资源优势,在业务规模、品牌知名度、业务体系、资金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而且,近年来云计算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 也是IDC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UCloud市场占有率由2015年的4.9%下降至2018年的3.4%。阿里云的市场占有率从29.8%上升至43%,腾讯云从5.7%上升至11.5%。

巨头们在扩张,UCloud的发展空间随之被压缩,这不仅是UCloud面临的问题,大量2B类的创业公司,都处于这样的局面下。

一家企业服务公司的创始人告诉《财经》记者,经过数年的尝试和研究,他总结出做2B生意的两大核心要素,一是选对行业,“必须要找到最有付费能力的行业,政府和金融领域是目前最具付费能力的。”

过去十年,公有云的消费主体是成本敏感的小微企业,以及游戏、电商和视频等行业用户,但这一市场空间已经被开发得较为充分,增长空间有限。未来十年大中型政企用户才是上云的主力。无论中国还是全球,超过80%的IT支出来自大中型政企用户市场。

但中国政企用户市场高度分散、用户个性化需求很多、且偏爱私有云和混合云,因此,公有云服务商纷纷力推混合云业务。另一方面,即便是“子弹”充沛的云巨头,也很难快速取得规模化的胜利,只能一城一池逐一攻克,这也给大小玩家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

前述创始人提到的第二点是,一个好的办法是不要直接和巨头对着干,找到巨头的缝隙,“巨头们有充足的资本和资源,可以不计成本的抢占市场,稍微小一点的公司,根本烧不起。”

2017年起,UCloud开始多元化拓展。提出了“CBA”(云,大数据,AI)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基于UCloud的云能力,提供大数据技术平台、AI、PaaS服务平台;当年5月,UCloud与OpenStack 服务商 Mirantis 合资成立私有云服务提供商UMCloud(上海优铭云),UCloud占股80%;半年后,又将优铭云剩下的20%股份全资收购。

2018年4月,子公司优铭云合并PaaS容器云厂商“数人云”,意味着UCloud从IaaS向PaaS公司扩展。

招股书显示,UCloud私有云与混合云收入占比逐年上升,目前合计占比接近10%。

与阿里云、腾讯云与华为云等公有云“富二代”相比,UCloud匮乏的不单单是资金,而是包含技术、方案、品牌在内的综合能力。

例如,公有云“富二代”们正凭借集团之力,以“组合拳”去攻打市场。阿里云计划将阿里巴巴内部所有技术和方案拉通,形成统一的技术能力输出。腾讯去年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对内了也整合腾讯在云计算、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等各项业务。

“卖单纯的云服务资源容易陷入价格战,卖整体解决方案、卖给用户一个好故事就完全不同。”一位云计算行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此外,公有云在研发上投入的力度和深度也是令UCloud们难望其项背的。阿里达摩院成立不过短短两年,就招募了十多位IEEE院士。

不过,UCloud显然有自己的想法,UCloud主营的公有云业务,很难在政府和金融领域落地,这两大领域都格外强调数据安全与定制化,更愿意选择私有云。

目前,UCloud主要落地行业是移动互联网和文化娱乐,接下来的重点领域是新媒体与教育。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邓志东接受《财经》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科技类创业公司最好的出路是深耕行业,找到巨头们难以触及的深度。

一位专注云计算咨询行业的资深专家向《财经》记者表示,尽管公有云市场趋势日益走向大集中,但UCloud并非没有机会,例如在高度竞争且产品同质化较明显的x86服务器市场也依然有宝德,安擎等小公司的存在。

“跟硬件制造业不同的是,云服务市场还是有细分市场,有些中小客户还是需要更好的服务,以后深挖行业云市场,懂行业的厂商还有机会,主要看谁的解决方案能力强。”上述专家解释说。

不过,前述投资人提到,深耕行业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公有云是一个竞争格外激烈的市场,“比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更加惨烈,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即使选择做小而美,也很难存活。”

作为云服务领域的草根公司,在巨头们还未开始发力时,UCloud就看到了云服务的巨大前景,并选择了文娱、消费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作为切入点,又成功登陆科创板,能够说是每一步都踩在了关键节点上。但想要挑战巨头,没有犯错还远远不够,需要每一步都做的比巨头好,才有机会。

这是今天许多创业公司的共同命运,不过,在巨头的缝隙下,仍然长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巨头们,接下来,轮到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新鲜血液登台了。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