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科技时空网业界正文

自由职业敞开我的第二人生

2019-12-25 02:44:36  阅读:9243 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土土土槽”(ID:xtutux6),作者 林安,36氪经授权发布。

大家好,我是林安。

今天发布的这篇文章,是我的新书《只工作,不上班》里的一篇自述节选。

以前,很多朋友听说我在采访“100个不上班的人”后,不约而同地问我:“你该不会是第101个不上班的人啊”?

问的人多了,我也想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故事。

如果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被写成自传,那么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应该叫“自由职业”。

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2018年5月8日是我从最后一家公司离职的日子,在纠结犹豫了半年后,我踏出了自由职业的第一步。

那一年我26岁,在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市场部某条产品线的内容负责人,朝十晚七,薪资不错,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也在可承受范围内。

这在外人眼中也许是一份十分适合女孩子的工作,但那一年我并不开心。

那一年,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理念的转变,身边关系要好的同事开始一个个离职。

那段时间,每天去公司上班仿佛是为了机械地完成一个不得不做的任务。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般,坐在办公室里数着时间等待下班。

“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那一年我思考最多的问题,我一遍遍问身边的人,问我在职场中的采访对象,也问我自己,最后得出的答案是:“工作是为了开心”

想一想我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一半以上都交给了工作,如果工作不开心,我们的人生将会多么惨淡。

如何让自己开心起来?换一份工作?好像没那么简单。

在职场工作四年时间,我经历过和团队一起通宵熬夜赶进度的奋战时刻,也体验过闲到发慌的工作节奏;遇见过志同道合、让我每天都充满干劲的同事,也体会过与不合拍的人共事有多么痛苦。

回顾过去的职场时光,我发现了自己只有在与志趣相投、目标相近的人共事时才会感到快乐。一家公司的人和这群人凝聚在一起形成的企业文化,是我在一份工作中最看重的部分。

但有一个现实问题是:任何一家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原始团队难免会被冲散,企业文化也难免会变味。因为更多人的加入意味着你在公司的人际关系也会变。

商业在很多时候不讲情谊也不讲对错,你总会在某些时刻感到怅然若失,觉得老板变了或团队变了。这是商业的本质,哪一家公司也逃不掉的命运。

看清楚了这点后,我有些悲观。

我可以跳槽去一家自己暂时满意的公司,但是这种满意又会持续多久呢?

再过几年,一旦公司的发展趋势和共事团队发生我并不喜欢的变化,我是不是又会陷入“工作无意义”的怪圈中重蹈覆辙?

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仿佛一个无限重复的死循环,我想从这种循环中逃出来。

但是不上班又可以做什么呢?那个时候的我心中没有答案,在众多可能性中,我唯一抓得住的稻草叫“自由职业”。

很久以前,我就对自由职业充满了向往。

那时我刚刚毕业一年,在北京的一家广告公关公司做数字媒体营销,客户的上班时间是我的工作时间,客户的休息时间是我改稿、改方案的时间。

极度的时间不自由让我格外渴望一份能自主安排时间的工作。

直到某天我发现,一直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我,竟然很长一段时间没读过一本书、看过一部电影,写过一篇文章了。

从前那个充满灵性的自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每天对着电脑、浑身负能量的写稿机器。

更可笑的是,我从事的是一份需要脑部创意的工作,可我却绝对没时间去吸收创意的养分。

那段时间,我时常感觉自己是一块干瘪的海绵,因为太久没见过水而变得干巴巴、丑兮兮——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篇职业影评人的文章,讲述自己辞去稳定的工作,做自己最喜欢之事的经历。

“原来世界上还有人可以靠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三年后,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

后来的几年,我其实已经在忙碌的职场生活中忘记了曾经定下的这个目标,毕竟对于一个还需要在不同公司吸取经验、增长知识的职场新人来说,那个目标听上去太过遥远。

直到三年后,在我决定离开最后一家公司的那一刻,“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这个念头才再次冒了出来。

采访100个不上班的人

“我的哪些技能可以转化成收入养活自己?”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频繁在网上搜索自由职业相关的文章和视频。我打开微信通讯录,把身边那些不上班朋友的名单逐一列了出来,再按照熟悉程度逐一约好了聊天时间。

2018年2月,我在看完《圆桌派》的一期名为“不想上班怎么破”的节目后,写了一篇文章《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

没想到这篇文章意外上了豆瓣网站的首页推荐,并在微信公众号上被200多个账号转载,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不想上班,他们一定也像我一样很想知道那些不上班的人,都是靠什么养活自己的。

而那时网上还没什么人做自由职业的系列采访。

“那我不如做一个不上班的人物采访专栏?既可以认识各行各业有意思的不上班人士,还可以吸取他们的经验为自己的不上班计划做准备。”

出于这样的想法,很快我就发布了第一篇人物采访文章。

那篇文章采访的是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她大学毕业后只短暂地上过几个月班,之后就一直和男朋友一起创业开店,几家店都开得不错。

第一篇采访发布到豆瓣后获得了不错的关注度。于是我一鼓作气,利用平时下班后的时间又采访了几个不上班的朋友,趁这个话题的热度还在连续更新了几篇采访。

然后“100个不上班的人”这个项目,就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慢慢的变多人通过这个项目知道了我。

渐渐地,开始有人主动找到我想接受采访,有人找我谈商务合作,有媒体和杂志找我约稿,有电视节目组问我要不要去做分享……

可以说,“100个不上班的人”给我带去了很大一部分信心,让我相信自己可以在辞职后靠写作和自媒体养活自己。

但仅仅只有这两样变现方式似乎还不够,毕竟正式辞职之前,每个月不稳定的写作和自媒体广告收入,远低于我在上海的生活费。

我需要一样更稳定的变现技能,在写作和自媒体收入不可观的情况下,补贴自己继续做不赚钱的采访计划。

于是我想到了摄影这项爱好。

大学毕业后,出于对摄影的喜欢,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练习拍摄了近4年人像,积累了一定作品也在朋友之间得到过一些肯定,我想借不上班的机会,验证摄影这项技能能否给我带来收入。

过去拍的部分作品

于是,我开始整理过去的人像作品,发布在一些图像类社交平台上,并且参考了其他人像摄影师的营销方式,在网上写了很多人像摄影类干货。

刚开始,新人摄影师在网上获取关注度很难,但由于我坚持在不同平台勤快更新,时常去一些热门景点拍照并分享摄影心得和干货,终于在一个多月后写出了几篇热度比较高的帖子。

摄影:林安

那以后,每个月都有网友通过那几篇帖子找我付费约拍。

印象里辞职后的那个夏天,我每天不是在外面帮人拍照,就是在家里修照片、写摄影类干货文章,就这样度过了前期收入最不稳定的那个阶段。

自由职业的焦虑期

几乎每一个自由职业者都会谈焦虑问题。作为一个不属于任何一家社会企业,不受大多数社会制度保障的自由职业者,我们从离开公司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

作为一个焦虑体质的人,为了尽可能减少我在自由职业初期的焦虑情绪,我在辞职前做了尽可能多的准备工作。

物质上的准备表现为存钱,精神上的准备表现为不断设想各种可能会发生的最坏结果,并提前想好解决方案。

正式离职前,我已经存下了一笔“即使一分钱不赚,在上海生活两年也饿不死”的存款。这样做的目的是不希望自己被金钱束缚而忘记做自由职业的初心。

而在我设想过的所有糟糕结果中,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浪费了几个月时间依然一事无成,重新回到职场找工作上班——这个结果尚且在我的可承受范围内。

但是为了让自己最好还是不要走到那一步,我给自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前三个月赚到足够维持基本生活的费用,后三个月赚到超过上班工资的收入。

定下的这个目标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每一次在我找不到自由职业的意义、短暂地迷失方向时,至少还有一个赚钱的目标指引我继续。

坏处是以赚钱多少作为衡量自由职业成功与否的标准,会为了赚钱走很多弯路,从而与真正重要的目标背道而驰。

自由职业的前三个月,我像一根绷紧的弦,一刻也不敢休息,每天晚上闭上眼,脑子里各种赚钱的想法冒出来,根本睡不着觉。

在咖啡馆工作

最难熬的时候大概是7月,我还记得那个月过去一半的时候,我还一分钱都没赚到。焦虑的情绪之下我不敢出门放松,每天宅在家里想各种拓展收入的办法。

由于长期不出门见人,我的心态也出了问题:很容易情绪崩溃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活了二十多年,第一次感觉自己特别失败,强烈的自尊心又不允许我向外人透露这种糟糕的状态,于是所有负面情绪我都一个人吞进了肚里。

摄影:林安

印象最深的是某天晚上,我在微信群里和外地的朋友聊天,忘记当时聊到了什么,我突然就没由来地哭了起来,像是情绪到了崩溃的极点,眼泪再不爆发出来会生病一般。

我一边在群里打着“哈哈哈”继续和朋友聊着无关紧要的天,一边止不住眼泪地痛哭——那种难受的感觉我至今仍然记得。

好在情绪最糟糕的那一个月里,我也从未停止过做事情。

们总说当一个人走到低谷,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是上坡路。我信了这句话,并靠着某种强烈的意志力和信念撑过了7月,并在8月实现了收入上的突破——那个月,我的月收入第一次超过了上班工资。

8月,我和不上班的某期采访对象一起合作开了讲书稿线上写作班。经过近三个月的筹备,那次课程的销售效果和学员评价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件事情让我再次对自己恢复了信心。

从9月开始,我在网上坚持更新了几个月的文章终于开始发挥效应:

一些媒体和公司开始主动找我约稿,此后的几个月,我和几家媒体平台和互联网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收入靠着稿费和自媒体逐渐稳定了下来,焦虑的情绪也开始慢慢得到缓解。

自由职业初期最焦虑的那段时光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很多时候焦虑没用,做事情有用。当你一直坚持做某件正确的事情时,到了一定阶段,机会自然来。

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

随着“100个不上班的人”采访计划在网络上的关注度慢慢的升高,慢慢的变多人问我:

“我也想不工作也有钱赚,怎么才能做到?”

“真羡慕你们自由职业者,既自由又轻松”。

渐渐的我发现大家对“自由职业”和“不上班”抱有某种误解,他们都以为“不上班”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自由职业真的很自由。

在知乎收到的私信

我开始反思我的采访文章是否传递了不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家误以为“不上班是更轻松的”,或者“不上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那时的我意识到“100个不上班的人”这个采访计划存在的意义,不该只局限于“分享他人不上班的成功人生”。

而应该是“帮助那些有能力不上班的人踏出不上班的第一步”,同时让那些对不上班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认清现实,继续老老实实地上班。

我很怕有人告诉我:“林安,我读了你的文章后辞职了,接下来我该怎么办?”一个人不上班的前提应该是清楚自己何以为生。

因此,从8月开始我调整了自己的写作思路,除了采访那些成功的自由职业者外,我还采访了一些失败的案例,并在那些成功的故事中强调主人公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从事自由职业所承担的代价。

第一次采访“失败”的自由职业者

这样做是为了告诉大家“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这样一个世界上没有绝对轻松的路可走”,“想要成功,就必须先经历磨难”。

在我看来,为了逃避上班而选择裸辞从来都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采访了几十个不上班的人后,我发现大部分有能力不上班的人,都不是职场的逃兵。

相反,他们在职场中也是很优秀的人,相比于在一家公司听从指挥给别人打工,他们更想按照自己的想法,为自己做点事情。

他们不上班是因为无法在职场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与才华,而不是为了逃避工作去选择一条更轻松的路走。

摄影:林安

不上班的这一年,我常常感慨“相比自由职业,还是上班更轻松”。

上班的时候混日子也照样有工资拿,工作进度有老板和同事监督指引,没有目标了参考一下别人的职场晋升路径就好,工作上犯了错还有领导或同事一起分担。

自由职业呢?

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没有收入;

没有了外界的约束后,每天都要与自己的拖延和懒惰做斗争;

没有人生模版和晋升路径可参考,每一步都要靠自己摸索;犯了错砸的是自己招牌,后果完全自付……

所以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不上班生活后,我发现了自己居然比上班时更加热爱工作了,因为做的是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所以工作再长时间也不会抱怨,自然也就没有加班一说。

对于时间,我也有了更强的感知力与掌控力。人生的掌控权好像一点点从别人手里被拽回到了自己手里。

摄影:林安

而这些改变都是我用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工作日,无数个因为焦虑而睡不着的夜晚,无数次崩溃边缘的自我救赎换来的。

这样的一个过程一点也不比上班轻松,但看到了蜕变后的自己,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曾经有一个采访对象说“每一个靠自由职业活下来的人,都会变得更自信”,对此我深表赞同。

对比一年前,现在的我更自信,更洒脱,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也不再轻易焦虑了。

因为做自由职业这么难的事情我都坚持下来了,还有什么事是我克服不了的呢?

自由职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启了我的第二人生。

摄影:林安

但我仍然不建议人们轻易辞职走上“不上班”这条路。

虽然国内的自由职业群体正在慢慢扩大,慢慢的变多人预测它可能是未来的一种工作趋势,但就像有些工作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胜任一样,“不上班”的生活方式也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

我见过太多因为不自律、难以克服不上班的孤独感和丧失目标方向的人,在尝试过一段时间不上班的生活方式后一蹶不振或者重返职场。

所以我希望每一个想从事自由职业的人,在冲动辞职之前都认真想一想下面这三个问题:

我是为了逃避上班才离职,还是为了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我现在的存款,可以支撑我过多长时间没有收入的日子?

没有人给我发工资后,我靠什么养活自己?

希望未来社会,任何一个人都能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没有人再抱怨工作,因为它慢慢的变成了了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

-文字/排版:林安--合作微信:xtutux3--投稿邮箱:xtutux@126.com-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