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已在优酷、江苏卫视和安徽卫视开播一周,从数据上来看,在江苏卫视的收视率高于安徽卫视,数据虽然在上升,但排名始终未登顶,而在优酷的单集播放量也稳定在五六千万,总播放量也破了10亿。
虽然收视和网络观看量成绩平平,但它还是引来了文娱媒体的一致赞美,譬如制作人兼男主吴秀波多努力,剧情多正,制作多精良……以至于差点要把《军师联盟》变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剧了。
平心而论,这部剧称得上良心。但我还是想要扫各位文娱媒体的兴致,聊聊这部剧里的历史错误,限于篇幅,我们只谈第一集。
给《军师联盟》的历史卸妆
《军师联盟》里的历史错误之多,令人咋舌,而第一集因为往往需要交代全剧背景,暴露出的问题也最密集。
这里,格致君就学力、目力所及,列举几例,看看这些错误是否真如某些媒体所主张的“不必纠结”?
1.许劭兄弟不是南阳人
本剧开场旁白有云:
东汉末年……南阳许劭兄弟名显于世,德高望重,常于每月初一,对当时人物或诗文字画发表品评……时人称为“月旦评”。
按,许劭兄弟并不是南阳人。范晔《后汉书·许劭传》明明白白地写着:“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所以许劭兄弟的里籍是汝南郡,而非南阳郡。
我知道你们会质问,难道许劭兄弟是汝南人,就不能在南阳玩“月旦评”吗?
很遗憾,不能。范晔在《后汉书》早就防着你们这群小妖精了:
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而《军师联盟》这段开场白,不仅搞错了许劭的里籍,就连品评内容也搞错了:人家只评人物,可不评诗文字画。
所以编剧何以脑洞开到要许劭在月旦评里品评诗文字画呢?随手搜了一下台词,答案可能在这里:
也就是说,2017年的历史剧的开场旁白,和这个2015年就有的知乎提问(及问题描述)惊人相似……
2.华佗跟衣带诏没有关系,“五禽戏”也没有转赠司马懿
《军师联盟》前两集之所以能口碑爆炸,在于前两集围绕汉献帝与董承谋诛曹操的“衣带诏”展开,戏剧冲突可谓惊心动魄。但编剧把华佗卷进来就不厚道了。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我知道你们又要质问,《三国志》不载之事,还不准编剧虚构吗?
那得看你怎么虚构……
《军师联盟》的剧情是:曹操先杀华佗,后挫败汉献帝与董承衣带诏事。
真正的历史顺序却恰恰相反:董承谋诛曹操,事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而根据考证,华佗被曹操杀害,却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
也就是说,董承事败被杀时,华佗还活得好好的,怎么可能跟衣带诏有关?
虚构剧情也要讲个基本法嘛!
另外令人跌眼镜的是,《军师联盟》中,华佗在见曹操前,还把记录“五禽戏”的绢书送给了司马懿。
按,华佗有两个徒弟,一名吴普,得华佗“五禽戏”秘传,《三国志》言其“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五禽戏”大抵是古代医学的“导引”一路,但吴普能力不止于此,他还对本草学颇有研究,曾著《吴普本草》,书佚于宋;另一徒弟樊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只学得了针灸一门技艺,就连延年益寿的“漆叶青黏散”,也得问师傅讨要。
五禽戏为华佗首创不假,但从只传吴普不传樊阿的史实来看,华佗还是有私心的——对自己徒弟尚且如此,怎么也轮不到把“五禽戏”送给司马懿。
3.杨修竟然这么评价刘桢的诗?
虽然许劭兄弟在汝南郡,且其开创的“月旦评”也不品评诗文字画,但《军师联盟》玩了个小聪明,直接把月旦评拉到许都(即今河南许昌),并把主持人换成了杨修,品评诗文就顺理成章且成了主菜。
首先上台的是被曹丕列入“建安七子”的刘桢。杨修评价道:
阁下的诗,思健功圆,清新刚健,然气过其文,雕润不足……阁下诗不出山水,赋不过风土,然用语多取媚世俗。
诗歌只拿了“二等”的刘桢不服,反问道,谁才配一等呢?杨修洋洋洒洒道:
司空之诗,古直雄健,甚有悲凉之势,气吞江海,睥睨天下;曹公子之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粲溢古今,卓尔不群。此二人之诗,如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若是曹司空登堂,曹公子入室,则阁下与王粲诸君,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有问题吗?当然有!
首先,“思健功圆,清新刚健……气过其文,雕润不足”的评语,实非杨修所言,而是出自钟嵘《诗品》对刘桢的评价。
按,东汉末人杨修生卒年为公元175-219年,南朝人钟嵘生卒年为公元468-518年,中间隔了300年!
难道是杨修是穿越到300年后,偷读了钟嵘的《诗品》么?
又按,杨修说刘桢“诗不出山水,赋不过风土,然用语多取媚世俗”,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中国山水诗歌的第一个高峰期固然在魏晋时期,但也在刘桢(公元186-217年)等建安七子之后的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时代才兴起。
刘桢留下诗歌不多,区区十五首而已,试举一例: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
“诗不出山水”、“语多取媚世俗”这帽子,怎么也扣不到刘桢的头上啊!
再按,杨修用大段辞藻称赞曹操父子的诗歌成就:“若是曹司空登堂,曹公子入室,则阁下与王粲诸君,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这几句话,典出孔子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言外之意,子路上道了,但尚未领悟儒学精髓。
而杨修赞美曹操父子的话,翻译出来就是:要是曹操刚入厅堂,那曹植就进内室了,而刘桢和王粲等人,就在偏屋和走廊坐着吧。
杨修是有多么不识大体,才敢说出这种话来?#这是给曹操日后杀掉杨修做铺垫吗#
当然,杨修这一大段评语,基本也都是生吞活剥《诗品》。
钟嵘原话是:
故孔氏之门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原文图已见前,不赘示。用白话说,就是:如果刘桢刚入厅堂,那么曹植就进入内室了,至于张协、潘岳、陆机等人就在偏屋和走廊坐着吧。
反正,看到杨修理直气壮地用300年后的断语评刘桢,格致君真的尬了。
但在《军师联盟》中,刘桢被杨修说得一愣一愣的,然后竟然心服口服地下台去了。
4.没有读过《咸有一德》的郑玄,万万不敢宣布它是伪经
轮到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上台,拿出一卷《尚书六注》求杨修评点。
编剧把这《尚书六注》也编得有模有样,不过杨修说了,司马孚注解了一篇假的《尚书》。
就在去年,儒学大师郑玄宣布,古文尚书当中,有《咸有一德》一章,是当时人之伪作。
按,《尚书》真伪,为儒家经典公案。简单地说,虽然西汉时《尚书》有《咸有一德》篇,但很快亡佚。到东汉末,郑玄根本没机会读到《咸有一德》原文!
但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读的《尚书》,为什么有《咸有一德》篇?
那是因为在东晋时代,梅赜把《古文尚书》五十八篇献给了国家,这人坏就坏在用了“真伪参半”的手法:三十三篇是真迹,二十五篇是伪作——这伪作中就包括了《咸有一德》。
但东晋时代的伪作,东汉末的郑玄和司马孚,都没机会得睹,更谈不上写一篇注文,然后被人提醒“郑玄早宣布它是伪作”了。
(不,是编剧让郑玄错了)
在月旦评讲台上,杨修、司马孚和司马懿仨人争辩一篇当时不存在的文献的真伪,真是太需要演技了,佩服吴秀波。
还好,刺杀曹操的戏及时打断了这场尬评。
对于历史剧,我们仍需锱铢必较
有文娱媒体在题为《开播五日,<军师联盟>四思》一文中说:
《军师联盟》不是《三国演义》,开篇就不是。肯定也不是《三国志》,史书记载没那么详细……
甭管历史剧还是历史正剧,“剧”是核心词汇,其他都是定语和形容词……
所有电视剧都是戏剧之说,简称“戏说”……我不希望《军师联盟》陷入简单的史料有无,事迹真假,脸谱对错之争。
唉,《三国演义》细节就是很多,《三国志》就是很简略啊(没有裴松之的注,这书就没法看),你说一部既不像《三国演义》那么戏说到变形,又比《三国志》还详细的“戏说剧”,得拍成什么样子啊?您这逻辑能再神点儿吗?
对于历史剧,可以虚构,但不要犯错。我们不要求历史剧拍得跟教科书一般真实,但起码不要有意无意地犯常识性错误。
《三国演义》中,华佗给关羽疗伤,诸葛亮借东风,都是虚构;在《军师联盟》中,华佗把五禽戏送给了司马懿,杨修说出了钟嵘的评语,郑玄发现了《尚书》伪作……
这种张冠李戴式的错误最危险:虽然美化了剧情,但却很容易误导读者或观众信以为真。有道是小说家和编剧一时爽,擦屁股的还是累死全家的专业人士。
在这几年炒作IP风潮中,《军师联盟》足够优秀,的确算是难得的清流了,但剧情角色怎么演,是艺人的事情,历史怎么解释,却是公众话题——看过《军师联盟》,又读过史书的人,总要分个对错。
因为,历史真相在失传之前,往往会被别有用心的掌权者、“饰小说以干县令”的娱乐家们给玩坏了——对有些人而言,利益更重要,但对历史和文化传承来说,对错更重要。
【备考】
*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八》(百衲本二十四史),第廿五册,商务印书馆,1922
*陈寿:《三国志·魏书》,中华书局,1982.7
*国学整理社整理:《广注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世界书局,1936
*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1989
*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2005.6
*程喜霖《华佗之死及其生卒年》,史学月刊,1983.4
*姜广辉、付赞:《清华简<尹诰>献疑》,湖南大学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