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科技时空网业界正文

为什么虎鲸不应该圈养?圈养无法满足虎鲸需求

2017-09-08 09:14:11  阅读:2484 来源:新浪科技作者:杨澜
纪录片《黑鲸》(Blackfish)中的野生虎鲸虎鲸跃出海面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10日消息,把虎鲸养在水族馆里其实是在剥夺它们生命中许多关键的东西,在某些情况下,圈养虎鲸甚至会对人类造成危险。那么,是不是应该马上停止圈养虎鲸呢?

  过去几年来,我们不断听到有关圈养虎鲸罹患严重健康问题的报道,有些报道还提到,虎鲸攻击甚至杀死了它们的训练师。许多故事都会提到一只名为“提里库姆”(Tilikum)的雄性虎鲸,它生活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海洋世界里,在圈养期间已经导致三人丧生。

  奥兰多海洋世界声称,提里库姆的健康状况似乎正在恶化,很可能是因为肺部感染了细菌。针对这一事件,保育组织再一次呼吁结束圈养虎鲸以及其他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的活动。他们是对的吗?

  圈养虎鲸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2010年的一个事件将这一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在一大群游客面前,提里库姆将它的训练师唐·布兰乔(Dawn Brancheau)拖到水下,然后杀死了她。此前它曾连同另外两只虎鲸,在1991年溺死了一名训练师。1999年,它还溺死了一个闯入海洋公园的人。

虎鲸能游动很长距离虎鲸能组成联系紧密的群体

  2010年的杀人事件一开始是世界各地媒体头条报道的新闻,许多人呼吁要将提里库姆扑杀。但另一些人,特别是海洋哺乳动物学家,不仅对提里库姆抱同情态度,而且对圈养它的人提出了批评。2013年的纪录片《黑鲸》(Blackfish)旗帜鲜明地指出,它的暴力行为是充满压力的圈养条件直接导致的。

  与这种观点一致,数十年来的观察显示,虎鲸天性中并没有针对人类的暴力倾向。目前还没有野生虎鲸杀死人类的记录。“在圈养条件下,我们人为地强迫它们与人类亲近,因此虎鲸偶尔会做出出格的行为并杀人,”海洋哺乳动物学家娜奥米·罗丝(Naomi Rose)说,“它们太大了,不适合圈养。”罗丝目前在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动物福利协会(Animal Welfare Institute)任职。

  虎鲸(学名:Orcinus orca)又被称为杀人鲸,其实是一种海豚。捕获虎鲸进行圈养的活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未成年的虎鲸在捕获后被送到水族馆里,接受各种训练,表演节目以取悦人类。根据慈善组织“鲸类与海豚保育”(Whale and Dolphin Conservation)的统计,从1961年至今,至少有150只虎鲸被人工圈养。奥兰多海洋世界已经有35年没有捕捉野生虎鲸,而是自己在圈养条件下进行繁殖。但是在世界其他地方,仍然有许多虎鲸被捕捉:俄罗斯从2002年至今已经捕捉了14只虎鲸。

  根据“为动物而改变”基金会(Change for Animals Foundation)的统计,目前处于圈养状态的虎鲸数量为56只,而包括虎鲸在内的圈养海豚一共有2000只。显然,圈养条件下的生活与虎鲸的自然世界相去甚远。许多研究者认为,圈养根本无法满足虎鲸的主要需求。

虎鲸又被称为杀人鲸一头虎鲸正在捕食南海狮

  首先,虎鲸具有广阔的自然栖息地——海洋。“这些动物的活动范围是以数十公里来计算的。任何水族馆都很难复制出这样的环境,”“海洋倡议”组织(Oceans Initiative,总部位于西雅图)的保育生物学家罗布·威廉姆斯(Rob Williams)说道。

  许多虎鲸一天能游100公里的距离。我们不是很确定它们在某一年里的游动距离,但科学家正开始进行追踪。有研究团队曾经对一群虎鲸进行标记,发现它们经常从南极半岛一路游到巴西海域,再折返游回去。在某个时刻,它们不停歇地游了42天,经过的距离达到9400公里。

  很显然,体型较大的动物需要匹配面积广阔的栖息地。另一方面,虎鲸的社会性乍看之下就没有那么明显。所有的鲸类和海豚都具有高度社会性,但虎鲸走得更远。“它们是地球上最具有社会性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威廉姆斯说道。

  这是因为,虎鲸的生活单元包含了多个世代,它们几乎一生都生活在一起。尤其特别的是,雄性虎鲸永远不会离开它的母亲。它会离开群体去交配,之后又会再回来。根据目前的观察,虎鲸是唯一具有这种行为的哺乳动物。而且,每个虎鲸家庭都具有独特的叫声。换句话说,它们具有某种文化,能从这一代传递给下一代。虎鲸群体的文化层次之深令人惊奇。

  虎鲸独特的生活单元被称为生态型,每一个生态型都具有不同的习性。与各自不同的“语言”类似,不同的生态型捕猎的猎物也不相同。有的群体捕食一种特定的鲑鱼,有的捕食海豹,有的则偶尔捕食座头鲸的幼崽。

圈养条件下的母虎鲸及其幼崽奥兰多海洋世界里的圈养虎鲸

  据罗丝介绍,目前已知存在10种生态型,而自然界中可能有更多的生态型有待发现。“它们通常不会与其他生态型交配。我们不知道是否偶尔会出现罗密欧和朱丽叶那样的浪漫故事,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差别非常大。”

  生态型可能还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不同。“当一只动物出现特异性变化,(自然)选择就开始作用于这种特化,”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卢克·伦德尔说道。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对数个虎鲸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宣称有3个虎鲸生态型已经足够独特,可以视为3个独立物种。尽管其他研究者尚未认同这一观点,但他们的研究的确表明了虎鲸生态型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圈养条件下,虎鲸所属的生态型并不会一直作为值得考虑的问题。在人工喂养时,它们不能依照演化出来的偏好获得食物,也不能与同一个生态型的同类交配。“这就是圈养带来的另一个问题,你将它们在文化上认知的生态型要素拿走,反过来却没有任何东西能给予它们,”罗丝说道。

  野外环境中,不同的生态型不会彼此联系,因此当它们被迫生活在一起时可能就会产生问题。198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的海洋世界中,正在进行一场表演。一只占优势地位、名为Kandu的雌性虎鲸撞向群体中较新的成员,一只名为“Corky”的虎鲸。Kandu撕开了后者的一条动脉,使其流血过多而死。

  “在野外环境中从未观察到这种程度的侵略性,”罗丝说,“这两只虎鲸来自不同的海洋。它们在野外环境中永远不会碰面。”

  伦德尔称,丰富多样的生态型是任何想要圈养虎鲸的人面临的最大挑战,“总体而言,这个问题相当棘手……考虑到我们对它们在野外环境中所展示的行为多样性。圈养无法实现这些,就是不能。我们没有这样的设施。”

  虽然如此,圈养虎鲸及其他大型鲸类的机构还是给出了若干为什么他们应该被允许继续存在的理由。

  海洋世界等机构宣称,圈养海豚有助于科学家和公众更多地了解它们——以某些在野外无法实现的方式。有一家海洋世界在声明中说:“我们为研究者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便利条件,动物经过训练,可以与人合作。研究者可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每天对这些个体进行观察。”

  但是,犹他州Kimmela动物权利中心的神经学家洛丽·马里诺(Lori Marino)表示,虎鲸在圈养条件下的行为与在野外时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无法在主题公园的设置下健康生活。“虎鲸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被拿走了。”

  在圈养环境下,这些问题的表现便是与压力有关的刻板行为。马里诺称,这些行为除了刺激虎鲸的感官外,没有实际的目的。“它们会重复摩擦水族缸,有些个体的牙齿甚至磨损到了牙髓……这会带来疼痛,而且牙齿也必须每天清洁,以避免感染。对这些动物来说,这变成了一种周而复始的伤害。”

  还有观点认为,圈养鲸类会促进公众对它们保育需求的。然而,威廉姆斯争辩称,公开的虎鲸表演显然是把娱乐摆在第一位,“我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说明,人们会带着更好的环境理念回家。”

  目前有证据显示,圈养虎鲸的寿命没有野外同类长,生存率也较低。根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信息,野生雄性虎鲸通常能活到约30岁,最多时可达50岁或60岁;野生雌性虎鲸通常能活到50岁,最多时能达到100岁。

  一家海洋世界的网页上显示了更低的数值。他们宣称,野生雄性和雌性虎鲸的平均寿命分别是17岁和29岁。这些数字把那些可能在头6个月死亡的个体算了进去。“如果一只杀人鲸活过了前6个月,那雌性的预期寿命将在46岁到50岁之间,雄性则是30岁到38岁。”

  发表于2015年的一项研究提供了圈养虎鲸比野生虎鲸寿命更短的证据。研究团队对201只虎鲸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的寿命中位数只有6.1岁,其中圈养在美国机构里的个体寿命中位数为12岁。论文作者总结称,“圈养虎鲸中,存活至里程碑寿命的数量明显比野生的虎鲸少得多。”

虎鲸的体色由对比分明的黑白两色组成虎鲸Keiko曾经出演过电影《威鲸闯天关》(Free Willy)虎鲸跃出水面

  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在数年的负面报道之后,2015年11月,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家海洋世界(拥有11只虎鲸)宣布,将开始“逐步减少”马戏团式演出的数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虎鲸“自然环境”的表演。

  当时,“鲸类与海豚保育”组织的克里斯·巴特勒-斯特劳德(Chris Butler-Stroud)在接受访问时指出,他担心海洋世界只是“重新包装”了表演节目,以修补他们的公众形象。“他们谈论自然的设置,但我们依然在谈混凝土水族缸,”巴特勒-斯特劳德说,“人们关心这些生物,但他们并不一定要在水族缸里欣赏它们……他们不想再看到这些生命为了娱乐我们而跃出水面。”

  无独有偶,马里诺也认为这项声明只是“烟幕弹”,因为这些虎鲸的生活依然是高度人工化的。“即使真的有为这些动物做一些事情的诚挚愿望,为了使它们能获得更好的福利,那它们应该放到救护所里,那里首先考虑的不是门票或娱乐,而是它们的福利。”

  有些人会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应该是把圈养的鲸豚放回大海。但是在实践中,这种方法存在着不小的困难。1993年的电影《威鲸闯天关》(Free Willy)讲述了一个男孩试图解救一只圈养虎鲸的故事。这只虎鲸由一只名为“Keiko”的雄性圈养虎鲸“扮演”。

  Keiko后来被放回了野外,但它并没有融入到虎鲸社会中。研究人员在2009年的一次放归评估中指出:“Keiko的放归野外并不成功,尽管在身体上没有约束,而且来去自由,但它还是经常回到它的管理员那里,寻求食物和陪伴。”

  Keiko最终在放归一年之后死于肺炎。不过,这个故事并不意味着放归就完全行不通。

  2002年,一只名为“斯普林格”(Springer)的雌性虎鲸被发现孤零零在海上活动,为了保护它,研究者将其捕获并进行圈养。它被养在一个海上围栏里,喂食它惯常捕食的野生鲑鱼。几个月之后,它被成功释放回原来的家族中。2013年,研究者甚至观察到它带着自己的幼崽。

  伦德尔称,“斯普林格”的放归之所以如此成功,不仅因为它只圈养了很短时间,而且因为“它能够被重新引入一个合适的社会背景中。Keiko就不是这样。”在斯普林格的故事启发下,目前已经有人在尝试建造海上围栏庇护所,为那些大部分或者一生都在圈养环境中生活的虎鲸提供帮助。当然,这一切还需要时间。

  “关键在于,无论怎么来做,都必须做得合理,”马里诺说,“你不能在一个海湾里扔条绳子,然后就把动物放到里面。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大量专业知识。”

  对于那些大部分生命在水族缸里度过的虎鲸,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限制因素。无论它们是一出生下来就被圈养,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训练,这些虎鲸都无法像野外同类那样生活了。“它们无法以与生俱来的那些自然方式来行事,”罗丝说道。(任天)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